《一波说》用了两篇文章讲述了新加坡王氏慈善(开闽公司)二位“献山人”王友海、王沧周的家族故事,今天分享另一位“献山人”王九河的传奇故事。
在1870年代,王九河是新加坡与马六甲之间海峡三州府一带曾经显赫一时的华族代表,除了是新加坡王氏慈善(开闽公司)三位“献山人”之一,也是始创于1886年英华学校的主要赞助人。
原籍漳州白礁,王氏慈善(开闽公司)献山人王九河
王氏慈善(开闽公司)供奉的闽王王审知、先祖子乔公
新加坡武吉巴督街工业区的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始于1872年开辟的“姓王山”,是新加坡当地超百年历史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慈善信托机构。“姓王山”,也称“太原山”,三位“献山人”为原籍福建同安白礁的同宗叔侄王友海、王九河、王沧周。
由于1957年行政规划变动的缘故,原同安白礁如今已不属于厦门市同安区,已划归今天的漳州市龙海区角美镇白礁村。1872年5月18日,三个原籍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乡的同宗叔侄,分别捐献五百元,集资1500元,购买“大巴窑区上段土地第五号”,作为族人开垦、居住、墓葬之用,此为迄今152年历史的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之起源。
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顾名思义,该机构里面的“开闽王氏宗祠”,供奉有开闽王氏肇基始祖、创立五代闽国的王潮、王审邽、王审知,还有王氏始祖子乔公等先祖。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献山人”祖籍地白礁村的王氏家庙,与“开闽王氏宗祠”均有“光前裕后”匾额,均为白礁宗亲、台湾知名政坛人物王金平先生题写。
王九河
王氏慈善(开闽公司)记载了三位“献山人”的“先贤传略”,有关于“献山人”王九河的传略,记载如下:
王九河 (Ong Kew Ho),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出生于马六甲,少时无受过教育。来新加坡后,先被殷商曾举荐 (Chan Koo Chan) 雇佣为其店铺之店员,后为驳船码头“源通号”的老板建成 (Kian Seng) 服务,极受后者的赏识,旋加入为股东。建成逝世后,王九河改店号为“王九河公司源通号”,把商行经营得更起色,并让其弟王步月 (Ong Poh Guat) 合伙。
王九河成为富翁之后,不忘建成对他的恩情,时常供应其遗孀生活费用,还支付建成老母亲的丧葬费。1871年2月11日,王九河出席了在宝实德洋行办事处召开的一项会议,决定要组织新加坡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以兴建一条贯通市区与丹戎巴葛船坞码头的铁路,资本额定为十万元,而华商表示要认股三万元。当时只有另外两间有限公司,即丹戎巴葛船坞有限公司和新加坡煤气有限公司。王九河是前者的股东和董事之一。
1872年,王九河与王有海、王沧周因顾念族人南来,居无定所,逝无葬地,乃各以大洋五百元合购面积约221英亩多的“太原山”,作为彼等后嗣及旅居新加坡之福建王氏族人栖身、种植、安葬之地。王九河是英华学校早期的赞助人,也是萃英书院的常年赞助人,任英华寄宿学校信托人,希望当时的华族儿童能更容易的接受教育。
王九河为人正直而富有正义感,为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敢于挺身而出。1883年11月 21日,与林永庆,谢源英,陈明水,陈纯道等参加有关反对土地占用条例的抗议大会。1888年10月17日,与郑玉瓞,陈明远,陈庆照,陈金钟等成为海峡殖民地协会新加坡分会创始会员。王九河于1889年逝世。其孙子王瑞洲 (Ong Swee Chew) 是王氏慈善(开闽公司)首任三位信托人之一。
活跃于新加坡与马六甲的一代巨贾王九河家族
1900年海峡英籍华人公会首届委员会集体合影,前排左1为王德林
宋旺相所编著、于1923年出版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有王九河、王德林父子的相关记载,由此可见,王九河家族在新加坡曾经显赫一时。
宋旺相,又名宋鸿祥,1874年出生于新加坡,是新加坡本地早年有名的律师,他在南洋与厦门大学创校校长、一代殷商林文庆,开创了中国防疫、检疫事业的先河、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的伍连德,被誉为“海峡华人三杰”。
为了纪念新加坡开埠100年,宋旺相于1923年以英文出版《新加坡华人百年史》(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此书后于1967年由马来亚大学再次出版,并于198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重印出版。
100多年前,宋旺相利用参考和翻阅旧报章写成此书,是研究新加坡及海峡华人家族史、以及华人家族变迁的重要史料;当然了,此书由于历史原因,所记载的可能与事实有一些出入。
王九河与王有海、王沧周三位王氏慈善(开闽公司)“献山人”,虽同为原籍同安白礁的王氏宗亲,但仅有王沧周一人是在原籍白礁出生的,而王友海则出生于新加坡,王九河是在马六甲出生的。
在马六甲,王九河家族是当地相当有名望的华族,他的大哥王庆云,拥有大量种植园,且以种植木薯出名,可说是富裕之家。至于王九河的弟弟王步月,早年跟随王九河在新加坡经商,并成为“王九河公司源通号”的合伙人,后来他返回马来亚经商有成,曾于1888年高票当选市政会议员。此外,王九河的侄儿,即兄长王庆云之子王锦辉,曾于1900年获封“太平绅士”。由此可见,王九河家族当时是一大望族。
前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夫人林秀梅设计的王氏慈善(开闽公司)建筑群
依照传略,王九河起初为“源通号”打工,可能因其经商才华,被老板建成所赏识,成为股东。有人探究,“源通号”并非从事船务,而是一家经营土特产的商号。后来,其老板建成去世,他改名为“王九河公司源通号”,时间大约是1850年代末。随着合伙人的退出,“源通号”变为王九河独资经营的“王九河公司”,时间大约是1858年12月。
有个说法,“王九河公司”后来经营船务,旗下拥有若干艘大吨位的船只,主要往来马六甲与巴生之间。考虑到王九河的兄长王庆云种植木薯,其船务也与当地农产品种植加工有关。
据《联合早报》庄钦永上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文章,王庆云当时拥有在万里茂的木薯加工公司Chop Ong Hin Kong-see,以及马接的Sin Ong Hin Kong-see公司,其在马来西亚的木薯加工业享有盛誉;在王庆云辞世后,其子王锦辉“子承父业”,并不断拓展事业领域。
据宋旺相书里的记载,王九河虽未受过正式教育,但他对西方新兴产业却表现浓厚兴趣。除了经营自家的公司,他还投资包括电车、保险、轮船、码头、煤气等多元产业。
新加坡电车公司,创办于1883年,其七位董事里就包括王九河,且他为七位董事唯一的华人,可见其投资颇具前瞻眼光。另外,同一年9月创办的海峡华人保险公司的首次股东会上,16名创始董事成员里,有5位是华人,王九河也是其中之一。1885年初,由在新加坡欧洲裔商人发起筹办的火灾保险公司,其发起人就有王九河,也是少数几位华人股东之一。
另外,经营船务的王九河,还投资了砂劳越与新加坡轮船有限公司、以及旧丹戎巴葛码头公司、新加坡煤气公司等。如传略记载,旧丹戎巴葛码头公司、新加坡煤气公司是筹组新加坡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的华商发起股东。
王九河之子王德林
到了1870年代,王九河已跃身为海峡有名的华人代表,除了于1972年与另外两位宗亲王友海、王沧周一起捐助王氏慈善(开闽公司)的“姓王山”,收到当地华人同胞的敬重,也为在当地的西方人所尊敬。
1886年创建的英华学校,王九河便是早期的赞助人,他还将幼子王德林送到这所由西方传教士创办的英文学校。1888年10月,王九河与陈明远、陈庆照、陈金钟等人,成为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创始会员,其后,其子王德林成为该公会委员之一。
1989年2月18日,王九河在新加坡去世,当地的英文报纸在报道时,评价如下:他“以机智和商业能力累积了相当的财富,是富裕且备受尊敬的华人,不仅深受华族同胞尊敬,认识他的欧洲人也非常敬重他。”在王九河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弟王布月也去世。
一个人的成功,无非是做人做事的成功。如传略提及,王九河是一位为人正直而富有正义感的人,也是一位懂得感恩、情商很高的人。在王九河致富后,他不忘昔日老板建成对他的提携之恩,时常供应其遗孀的生活费用,还支付建成老母亲的丧葬费。
据王九河与其弟王步月相继去世后的公告,1893年5月,王九河家族生意出现了调整,其合伙人全部退出,由其侄儿王锦辉独力负责。1892年4月21日的一则公告显示,在新加坡,Beng Hee Neo作为王九河产业的唯一遗产执行人和信托人,于1892年7月5日将源通号转卖给Ong Beng Lap和Ong Chuan Chuan,但公司名称不变。一。
Beng Hee Neo究竟是何许人也,相关史料没有明确,有人推断,可能是王九河二代年纪较大的儿子。1905年9月及10月,又有二则布告及声明称,“源通号”的经营权已转移至王九河的幼子王德林。
王德林是王九河最小的儿子,1889年父亲王九河去世时,他年仅13岁。接受英文教育的王德林,在1903年曾活跃于海峡华人俱乐部网球锦标赛,曾蝉联冠军多年。
由此可见,王德林虽年少失父,但仍受到很好的教育,成年后接手家族生意,也颇有成就。除了经营家族公司,从1906年起,他经常在拍卖会上购买不动产,其中不少是新加坡黄金地段的房产、还有乡村的种植园,此也是华人“斯土必有财”理念。
1912年7月6日,王德林因染上痢疾猝然离世,年仅36岁。据称,在他去世的前几天,还花费重金购买克兰芝路的橡胶园与汤申路的果树园。您可能不知道,“海峡三杰”之一的宋旺相,也是海峡华人俱乐部主席,他在为网球锦标赛颁奖时,曾专门悼念王德林这位昔日的网球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尤为的王德林在继承家业的同时,对参与公共事务也相当积极。当时的新加坡当地英文报纸曾报道称:“他对于公共事务产生浓厚兴趣,1907至1909年期间担任市政会议员,也是新加坡志愿军、海峡英籍华人公会、华人志愿者俱乐部、海峡华人俱乐部等的成员,留下遗孀和五个孩子。”
王氏慈善(开闽公司)首任信托人王瑞洲
如前述所提,王九河是英华学校的早期赞助人,其幼子王德林也是这所英文学校的校友,王德林曾为母校捐款设立奖学金。在他过世后,其遗孀王谢琳娘再以先夫名义捐款设立奖学金,资助考入“高级剑桥班”和家境清寒的华人学生。
宋旺相在《新加坡华人百年史》也提及王谢琳娘捐助教育的善举,除了英华学校,她还在莱佛士书院设立王德林奖学金。不过,由于王德林英年早逝,五个孩子年幼,其遗孀王谢琳娘“独木难支”,在王德林过世后17年,王谢琳娘于过世前三年的1929年被法院判令破产,其先夫留下的在新加坡与马六甲之间的庞大遗产,也被拍卖。
从某种意义而言,王九河家族虽活跃于新加坡与马六甲之间,但因传承上未能永续发展,难逃“富不过三代”魔咒。王德林过世后,其后辈乏善可陈,曾经显赫一时的王九河家族也淡出了公众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姓王山”(也称“太原山”),于1924年4月获新加坡海峡殖民地高等法庭设立信托,并正式设立王氏慈善(开闽公司),首任三位信托人有两位是“献山人”后裔,其中就包括王九河之孙王瑞洲。
王瑞洲是王德林、王谢琳娘之子,于1979年12月14日辞世,当时出任首任信托人时,仅有二十多岁。不过,与祖父王九河、父亲王德林相比,其在商业上的成就可忽略不提,尤其在1929年其母亲被判破产后,在财富影响上就归于平淡了。
值得一提的是,王瑞洲还参与了王氏慈善(开闽公司)后来的管治改革,其与首任信托人之一、族绅王金炼之子王吉士提出动议,于1967年5月经高等法庭批准,由旅居新加坡的福建王氏族人每两年选出八位管理委员,来协助三位信托人管理王氏慈善 (开闽公司) 的行政和产业。
从1924年至1979年,王瑞洲一直担任王氏慈善(开闽公司)的信托人,他也是迄今为止王氏慈善(开闽公司)百年来所有信托人中任期最长的一位,长达55年之久。